罗姝婕 罗丽韫
内容摘要:“三教”(
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自2019年国务院提出后,受到了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重视。基于当前职业本科学前
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文在“三教”改革视域下针对幼儿文学课程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挖掘问题,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从社会需求出发,深入行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学做”合一,完善教材体系;多元化培养学生幼儿文学素养,为落实幼儿文学课程的“三教”改革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教”改革 幼儿文学 课程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
国务院2019年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任务,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方面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1]。《方案》对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确立了更清晰的目标,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方案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构建“结构合理、功能整合、任务明确”的教师团队;要开发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在真实或者模拟环境中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幼儿文学教学是幼儿园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幼儿园区域、游戏、户外活动之中,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的教学也常常借助幼儿文学的形式展开。幼儿文学课程作为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的幼儿教学专业能力,拓宽学生文学视野,在进入相应的职业岗位后具备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文学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上,越是低龄的文学,对文学适龄性特点的要求越是严格,其文学作品越是要考虑幼儿的接受心理、审美特征。在夸张性、虚幻色彩、趣味性等方面都要符合幼儿审美心理特点
[2]。这就要求幼儿文学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幼教基本知识。然而很多学生参与幼儿文学课程时,认为幼儿文学仅是提供给幼儿文学作品,对课程的难度和作用上没有正确、深入地理解,也无法在今后的岗位中实践符合行企业需求的幼儿文学课程,缺乏对岗位的职业胜任能力。
一.幼儿文学课程现状
(一)教师缺乏改革与创新精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但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极少有在过去求学经历中同时兼修文学与教育两个专业的情况,同时在学前教育方向上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学及学前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知识。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达到兼顾文学、学前教育、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专业素养,无疑对任课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部分,没有考虑职业本科是以培养符合行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性,在讲授理论时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无法让学生融会贯通。教学模式传统,安排的教学时间较长,较少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幼儿文学作品,并有所改革创新
[3]。
行企业实践经验对学前教育专任教师非常重要,但大多数教师缺乏幼儿园相关工作经验,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幼儿文学课程的工具性,忽略幼儿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如何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流于形式,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幼儿文学课程后也很难真的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并以正确的幼儿文学审美和教学专业知识去进行未来的教学实践。
(二)教材内容无法满足行企业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岗位是幼儿教师或幼儿教育行业相关岗位,幼儿文学课程培养目标需要服务于未来职业所需,因此从就业角度看学生们学习幼儿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未来的岗位中通过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活动、课程等帮助幼儿在身心健康发展、多元智能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会日常生活知识等方面提供有力且专业的支持。
21世纪以来,幼儿文学教材注重多元的编写理念
[4],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例如《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幼儿文学教程》(郑光中)、《幼儿文学》(祝士媛、张美妮)、《学前儿童文学》(李莹、肖育林)、《幼儿文学教程》(方卫平)、《幼儿文学:理论与应用》(王丹丹)等,这一系列教材,都从学术理论和实践性两个方面给予了学生较为专业的指导。
目前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幼儿文学教材在编写时以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组织教材内容,方便教师先理论背景、后实践的方式组织教学。但大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所选择的幼儿文学作品及案例更新不及时,未突出应用型和实践性,不符合现阶段行企业实际使用情况,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际岗位时,无法充分发挥课堂所学。在教材形态上,缺乏配套数字化资源和多媒体平台,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难以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状态。导致很多毕业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岗位工作时,不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无法体现应有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教法单一,脱离幼儿文学素养培养当前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教法单一,教师只是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课本内容讲授,带有少部分实践环节。讲授过程中主要依赖口头讲授,鲜少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从多个维度合理利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合作项目、自主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文学素养培养平台和个性化指导。
在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多数处在被动学习中,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深入了解,他们往往认为幼儿文学就是给小孩子读故事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存在较多问题,例如:语言积累表达不够,文学情感培养不够,文学创行能力不足等问题
[5]。李雪荣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调查中显示,目前大多数学生虽有儿童作品阅读愿望,但是相关行为和经验并不多,同时在幼儿文学作品审美鉴赏上无法独立且准确的完成,其次在文学作品的朗读和演绎能力上参差不齐。
作为幼儿今后学习的启蒙者,又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要注重对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有效提升。然而在教师单一的教法和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阅读视野较窄,缺乏文学作品情感培养,以及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不足等都影响着他们今后在职业岗位中的教学实践。
二.幼儿文学课程“三教”改革策略
(一)深入行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幼儿文学教学知识、幼儿文学文化素养,还要有相关的行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要能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角度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将幼儿文学教学内容与行企业工作要求相结合,打造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课堂。
因此学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放款学历要求,优化结构布局;在教师培养培训上,建设校外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定期开展教师在企业或基地实训,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行企业实践交流的机会;在教师队伍上,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队伍,不同板块的优秀教师交流互通,提升整体教师水平。
教师方面,不但要主动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背景知识,深入学习学前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理论知识,同时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在幼儿文学作品广度和审美深度上进一步提高,建立个人文学素养知识库,成为学生的好榜样,也为学生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拓展的学习提供支持。在课后日常中,教师也需主动深入幼儿园等行企业中观摩幼儿教师教学、教研活动,参与行企业教学实践,体会幼儿文学教学活动。加强与合作企业优秀幼儿园一线工作者的交流与探讨,并找到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实践总结及学习报告,为后续更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案例支持,成为兼具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幼儿文学教师。
(二)“教学做”合一,完善教材体系“教学做”合一,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基于此,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教材需要提供学生扎实的文学素养与知识,还应结合幼儿教育所需,为学生提供符合幼儿园文学教学的方法和技能知识,使其初步具备儿童文学鉴赏、朗诵、创编、表演等能力。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要在“教学做”中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文学理论背景和实践教学能力,必须加强教材建设。由于学生未来工作场所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如果教材无法体现实际教学场景,割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势必为影响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知识内化与迁移。
在建立“教学做”合一的教材体系时,要鼓励教师组建骨干教师课程团队,邀请学界专家及行企业专业人士指导,同时吸引学生参与,从多元化的角度优化教材体系。从理论的专业性、文学作品选材的及时性、实践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编纂教材;在教材的使用方式上,大胆尝试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更新教材资源,使之成为一套符合行企业实际,能帮助教师提升教学、同时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指导的教材体系。
(三)多元化培养学生幼儿文学素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绝不仅依靠课堂的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文学视野、审美能力,以及将来在岗位实践中能深度发掘幼儿审美兴趣所需的素养,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任课老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经典作品赏析、课外实践、文学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幼儿文学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学生有一定数量的文学阅读文本是保证幼儿文学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缺乏文学作品阅读量,没有对作品的感性认知就难以理解教师和教材中对文学作品理性概括的文学原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与演绎也须以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作基础,学生的文学创编更离不开对优秀作品的解构与模仿。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以专业所需的眼光“赏”与“析”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就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平台。同时为学生整理书单,提供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数目,并在阅读方式、数量、进度、顺序等方面给予详细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幼儿文学文本的艺术魅力、文化内涵、以及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
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及活动监督促进学生阅读质量提升文学素养。除传统的上课及考试以外,学生所有关于幼儿文学的实践、比赛、阅读等都可纳入课程考评,充分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例如,在课堂中根据具体章节内容,随机让学生以课后阅读内容进行相关的分享,并把分享质量纳入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中,通过文学作品分析和幼儿文学教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审美能力以及阅读分析的深度;在课后举办阅读分享活动、讲童话故事活动、儿童文学改编活动、儿童戏剧展演活动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及特色,引导其参与相应的活动,提升幼儿文学综合能力。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多元化系统教学资源库
[6],实时更新教学资源,从推荐文学书目、理论著作、论文、线上课堂、网站、论坛等各方面为学生建立多元化、趣味化、开放化、情境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对资源库的使用,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也对学生的课后阅读拓展提出一定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学习资源中得到拓展和深化,从而提升学习兴趣,为未来岗位的实践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切实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能力。
总之,当前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有很大改善的空间。幼儿文学作为幼儿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学习幼儿文学课程知识的质量影响着未来走入相应岗位后的教学实践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三教”改革视域下,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提升需要集合学校、教师、行业各方面的力量,让教育不与产业、行业脱节,进一步探索教师培养、教材优化和教法提升。一个理想的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应该能够以全面、准确、前沿同时又符合行企业需求特性的面貌,帮助学前专业学生建立丰富的幼儿文学教学理论与实操经验,提升其相关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为将来走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一个符合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王丹丹.幼儿文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4.
[3]陈晓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6):74–76.
[4]洪妍娜.改革开放40年来幼儿文学教材编写回顾与展望[J].昆明学院学报,2022,44(04):127–132.
[5]李雪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调查[J].
文学教育(下),2022(08):177–179.
[6]黄岚.高职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
河南农业,2022(09):27–29.
(
作者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